左面這幅畫是1958年的作品,是一幅油畫,標題是「內心」,黑色用得很多,那一年「第一屆東方畫展」剛剛順利落幕,蕭勤與西班牙巴塞隆納的「伽斯巴畫廊」簽定生平第一張合約,在這個時候正是他展翅高飛的時候。

可是在那個年代我去看畫展,所看到的油畫都是這樣的用色,不管是具象、抽象,主色都是黑白,再加上一、二筆其它的顏色,所以我當年很不喜歡油畫,比較喜歡水彩,也許大家都窮,才會這樣用色。

當年的水彩畫家畫得好的可多了,如藍蔭鼎、曾景文、馬白水、席德進、劉其偉、張杰、香洪、胡茄、王藍、李澤藩、蕭如松等等。

五月與東方

六○年代台灣美術發展(摘要)
文/ 廖春鈴

六○年代中西方藝術的遇合所產生的質變並非起於一時,乃是五○年代「美術現代化」運動風潮之延續。標榜現代美術主題的展覽,雖未能形成風尚,但仍表達出旺盛的企圖心,(例如1951年的「現代畫聯展」由何鐵華籌劃,參展者包括李仲生、朱德群、趙春翔、林聖揚、劉獅;以何鐵華主編的《新藝術》為中心所策畫的畫展與座談會。)
直到五○年代後半期,「五月」、「東方」畫會的成立,(五月畫會成立於1957年5月。東方畫會於1957年11月成立),現代藝術才正式開其端。

有關美術現代化的啟蒙,李仲生在五○年代中所扮演的前導作用深具關鍵性。新世代中的東方畫會,跟他的淵源最為深遠。李仲生也「強調以現代藝術的觀念,去選擇融合中國藝術傳統中的精華部份,創造出新的中國藝術風貌。」對於往後東方諸子的風格發展有深遠的影響。

在現代藝術風潮尚未形成氣候之前,與國際當代藝術的交流與互動中,以聖保羅雙年展的參展(自1957年持續至1971年)最具象徵意義。國際化的經驗為前衛藝術型式提供了展演的舞台,間接鼓舞了新世代的革新求變,1957年蕭明賢(後為東方畫會成員)的聖保羅雙年展的參展作品獲得了榮譽獎,之後秦松在1959年、顧福生在1961年,也都獲獎。

五○年代後期所凝聚的現代藝術熱潮延續到六○年代後,達於高峰。當中最引人注意的便是抽象風格的形成與發展。特別是「五月」、「東方」畫會的成員,儘管他們各有不同的背景與觀念,卻都不約而同地在六○年代初期,轉向探索抽象創作的路向。

出身多元而衝勁十足的「五月」畫家們,由右至左依序為胡奇中(出身海軍),劉國松(烈士遺族),顧福生(顧祝同上將的兒子),莊吉吉(前故宮副院長莊嚴的哲嗣。
返回